过去五十余年间,大宗商品经历了三轮价格上涨周期:1970-1974年的318%,1986-1990年的193%,1999-2008年持续了近十年,商品涨幅达220%。最后一轮因时间跨度较大被称为“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其中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催生了巨大的商品需求,将大宗商品价格推升到历史新高。
高上介绍,在大宗商品市场上,原油是龙头品种,其不仅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而且影响到农品与金属的加工与运输,每轮商品牛市周期都是由高油价催生。1973年秋标志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当时OPEC减少原油供应,导致原油价格在1974年从每桶3美元暴涨了近四倍至11美元。1990年8月,在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及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此的干预中,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原油价格从1986年的每桶约10美元暴涨至1990年的40美元。在中国经济大繁荣催生的大宗商品超级周期中,原油价格由40美元一度暴涨到147美元。
“说到本轮商品的涨幅,首先当数原油、燃油等相关能源产品的狂飙。”宏源期货首席分析师吴守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纽约原油的低点是每桶26.05美元,6月8日作为市场报价基准的收盘价在每桶51.53美元,明显接近翻番。
“我们似乎发现,涨幅明显的都是一些易受短期因素影响的能源和农产品,而与实体经济中工业需求密切相关的铜、天然胶等涨幅较小。”他说,再联系到世界经合组织最近的表述:全球经济已经陷入低速增长环境,将有可能出现另一次深度经济衰退,各国政府需要采取紧急刺激措施提振经济。还有美国的就业数据令人失望,市场已经明显减低了美联储在6月和7月加息的预期。更有甚者,英国可能脱欧等风险事件正胁迫市场。
高上说,2000年以后,影响大宗商品的因素开始趋于复杂。除原油价格驱动外,实体经济需求、汇率与金融属性等因素逐渐加大了影响力度。实体经济需求和美元汇率是2003-2014年驱动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的长期性因素;金融属性在2005年之后日益凸显并成为2006-2008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2009-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宽松的货币政策;2012年后的需求不足和美元走强是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疲软的重要原因。
|